某男,30歲,2013年4月12日初診。間斷關節痛2年,加重2日。近2年間斷發作,足趾、踩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多次査血尿酸>500微摩爾/升。診為“痛風”。發作時每每服用秋水仙堿。2日前飲酒食肉,夜間突發右足第一妬趾紅腫熱痛,不可觸,不能行走。發熱37.7℃,口苦,大便干。舌質紅,苔黃厚,脈滑數。血尿酸489微摩爾/升。辨證:濕熱蘊毒,瘀濁凝滯,閉阻關節。治法:泄熱解毒,利濕消腫,化瘀通絡。方藥:酒大黃(后下)、芒硝、蒼術、黃柏各10克,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克,甘草10克,忍冬藤30克,虎杖、川萆蘚各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山慈姑15克,全蝎6克。7劑,水煎服,每曰1劑,每日2次。以大黃、芒硝清熱泄濁,蒼術、黃柏、忍冬藤、虎杖、川萆蘚、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以全蝎通絡止痛。1周后復診,足趾關節疼痛、腫脹明顯減輕,體溫正常,大便每日2次。舌質紅,苔薄黃,脈弦。原方去芒硝,加秦皮15克,路路通10克。共服14劑,患者關節疼痛、腫脹消失。此后以利濕泄濁、化瘀通絡法隨癥加減,治療3個月,患者無關節炎發作,復査血尿酸370微摩爾/升。隨診2年,病情穩定,始終未復發。
按語:在《黃帝內經》、《金匱要略》、《格致余論》等文獻中,有許多記栽相似于現代之痛風。專家認為痛風屬于中醫“痹癥”范疇,但其又具獨特的表現。痛風的病因包括:第一,先天稟賦不足,脾腎兩虛,氣化失職,水濕不化,濕濁內生,凝滯經脈,痹阻關節。第二,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飲酒,致使脾失健運,痰濁內生,凝滯關節;第三,外受風寒濕熱之邪,邪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流注關節,發為痹病。久痹不愈,可化寒濕為濕熱,化濕熱為毒火;第四,局部外傷,病血內阻。在痛風的治療上,專家強調分期用藥,在急性期,濕、濁、瘀、熱在血脈,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治療以清熱利濕解毒為主。一方面減輕濕熱麻毒對機體的損害;另一方面,開啟前后二陰,促進毒邪的排出,使邪去正安。在慢性期,濕、濁、瘀、熱在經絡及骨節,表現為痛風時形成或關節變形,治療以通絡化麻、祛濕泄濁為主。祛濕包括利濕、燥濕和化濕,利濕多選用甘寒之品,如茯苓、豬苓、澤瀉等;燥濕多以苦寒藥為主,如蒼術、黃柏,有時也用芳香之劑以化濕。在緩解穩定期要健脾祛濕,化瘀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