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小兒時期常見的癥狀,盡管是司空見慣,但當小兒發燒時,家長都是特別緊張,在護理過程中有時家長還犯錯,采用一些不當的方法,從而影響治療與護理的效果。夏季昌吉忽冷忽熱,普通感冒、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增加了可乘之機,在此昌吉檸溪佳美門診專家將一些家長護理發熱患兒的錯誤做法指出,希望家長引以為戒。并提供一些飲食注意事項,希望大家重視。
錯誤做法
1、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當小兒發熱時,有的家長怕小孩再受風,于是將小兒裹得嚴實。殊不知,這樣做不僅影響孩子散熱降溫,而且還會誘發小兒高熱驚厥。正確的做法是:在沒有冷風直吹的情況下,脫去過多的衣服,或松開衣服,有利于散熱。
2、選用高濃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來退熱。人們通常認為,用這樣的方法可以起到迅速退熱的效果。實際上事與愿違。因為當孩子發熱時,皮膚的血管擴張,體溫與冷水的溫差較大,高濃度酒精或冷水擦浴會引起小兒血管強烈收縮,導致小兒畏寒、渾身發抖等不適癥狀,甚至加重小兒的缺氧,出現低氧血癥。酒精擦浴已經淘汰,但是許多家長及老人并不知曉。正確的做法是:給小兒使用溫水進行擦浴,擦浴的地方主要是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額、頸部、腋窩、腹股溝及大腿根部,這樣才能達到退溫的效果。
3、不正確使用退熱藥。有許多家長一看到小孩發熱,恨不得用退熱藥馬上給孩子快速退溫(這經常是家長向醫生下的命令);殊不知,降溫過快并不表示病情有所好轉,若是應用不當,還可引起小兒大汗淋漓,出現虛脫等不良反應,造成小兒不必要的傷害。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體溫低于38.5℃時,可以不用退熱藥,最好是多喝開水,同時密切注意病情變化,或者應用物理降溫的方法;若體溫超過38.5℃,則可以服用退熱藥,在使用藥物前,家長最好仔細閱讀說明書,或在兒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4、隨便給孩子服藥。小兒發熱在臨床上并不少見,有的家長為了方便,常上藥店自購藥物給孩子吃。但是由于小兒的病情變化快,對藥物的耐受性差,加上小兒的肝臟解毒功能不足,腎臟發育不完善,故易受藥物影響,造成臟器功能的損害。母親感冒了,家長為防止小兒感染,就將自己服的感冒藥給孩子服用,想起到防病的作用,可是孩子服藥后會出現血尿,及藥物性損害。正確的做法是:家長不要隨便給孩子使用成人的藥物,自購藥物也得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以免造成小兒不必要的傷害。
5、盲目喂消炎藥物。小兒發熱多見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病毒和細菌感染引起發熱。但有一些家長,一見小兒發熱,就盲目喂消炎藥物,有的病人家長還要求用進口的藥物。“是藥三分毒”,在沒有弄清小兒發熱的真正原因下濫用消炎藥物,可引起小兒肝腎功能的損害,增加病原菌對藥物的耐藥性,不利于孩子身體康復。正確的做法是:小兒發熱時,最好是上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根據病情對癥下藥,才能起到藥到病除的效果。
6、小病大治,有點小病就打點滴。有不少家長認為,打點滴的降溫效果好,可以補充水分,所以小兒一有點發熱,主動要求打點滴。雖然這種治療方法好,但也有不少的不良反應及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充分休息,多喝開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同時配合藥物治療。若是出現體溫持續不退,飲食欠佳時,可以使用靜脈輸液。(很多時候就是家長依賴點滴,認為快,有些病未必如此,殊不知,長期這樣影響小孩的體質)